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征程中,每一次重大的思想与技术革新,都宛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照亮人类认知的疆界,推动社会不断向前。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是人类世界观的深刻革命;从蒸汽机到电动汽车的演进,是交通技术领域的跨越性飞跃。如今,人工智能(AI)正站在时代潮头,以独特的方式重塑着人类的未来。
一、从改良到革命:人工智能的发展脉络
人工智能的诞生与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漫长而曲折的探索。早期的AI 更像一个充满潜力却尚未成熟的构想,数学家与计算机专家们从软硬件层面持续搭建与优化,使其逐步具备处理简单任务的能力。这一阶段可视为人工智能的 “改良期”—— 每一次技术的微小进步,都为日后的突破筑牢了根基。
随着技术的积累与突破,人工智能迎来了“革命时刻”。以 DeepSeek 为代表的团队,通过优化统计数学软件实现了关键突破 —— 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标志着思维方式的转变。他们通过算法优化大幅提升 AI 运行效率,使其能够处理更复杂、更庞大的数据。这种突破如同向平静湖面投入巨石,引发连锁反应,激励更多团队投身 AI 优化研究,推动技术不断向前。
与此同时,物理学家们也积极将AI 应用于研究领域,或借助统计数学优化 AI 模型。他们发现,现代物理学中许多含统计参数的定律虽难以直接表达物理本质,AI 却能通过数据处理与特征识别,为物理研究提供全新视角与方法。这表明,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各学科相互交融、彼此促进,共同深化人类对世界的认知。
人们早已认识到,AI 能从大数据中提炼统计规律,却无法阐释规律背后的物理意义。因此,大数据中隐含的物理规律仍需人脑借助强大的 AI 工具识别。比如,任何有机体都可以分解成有物理含义的基本态(正常)和扰动态(异常)两个分量。唯有让具备物理判断力的人脑与拥有强大统计分析功能的电脑有机结合,才能实现革命性突破。
二、“三算”: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
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三算”—— 算料、算力与算法 —— 扮演着核心角色。三者相互依存、协同作用,共同决定着人工智能的性能与发展方向。
(一)算料:数据的基石
算料,即原始数据或信息,是人工智能的基础。在数字化时代,数据的产生与积累呈爆炸式增长:从个人手机记录到各类传感器观测数据,从历史文献到实时图像,海量数据构成了人工智能的“食粮” 与 “燃料”。例如,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与广泛的通信铁塔、手机覆盖率,为华人获取海量环境数据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丰富的优质数据能让 AI 学习更多模式与规律,进而提升性能与准确性。
但数据的价值不仅在于数量,更在于质量与多样性。高质量数据可减少噪声与误差,帮助AI 模型精准捕捉关键特征;多样化数据则能增强模型对不同场景与任务的适应性。因此,如何高效收集、整理与利用数据,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算力:支撑的引擎
算力,即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是人工智能的“引擎”。强大的算力能支撑 AI 模型处理海量数据,完成复杂的数学运算与模式识别。英伟达的 GPU 芯片在 AI 模型开发中功不可没,其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大幅提升了模型训练与推理速度。随着技术进步,未来算力有望进一步增强,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但算力提升并非无代价:它需要大量硬件资源与能源消耗,对芯片设计与制造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追求强算力的同时,需兼顾计算效率提升与能耗降低,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算法:智慧的核心
算法,即解决问题的步骤与规则,是人工智能的灵魂。它决定了AI 模型如何处理数据、学习规律、推理决策。不同算法在处理不同任务时表现各异:例如,深度学习算法通过多层次神经网络自动提取数据特征,高效处理复杂任务;强化学习算法则通过与环境交互持续优化决策策略,以达成特定目标。
算法的设计与优化需要深厚的数学功底与创新思维。数学家们通过持续探索提出各类先进算法,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但算法并非一成不变,需根据具体应用场景与数据特点调整优化,因此灵活性与适应性也是衡量算法优劣的重要标准。
三、人工智能的未来:从模仿到超越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类思维的模仿与拓展。人类大脑通过长期学习从海量信息中提取关键特征,形成对世界的认知;人工智能则通过数据处理与算法优化模拟这一过程,实现复杂任务的处理与决策。
但人工智能并非人类思维的简单复制,其在某些领域已展现出超越人类的能力。例如,在天气预报中,AI 模型结合历史与实时观测数据,能实现更长时间的预报,其能力已超过当前基于流体力学原始方程组的模式。这是因为 AI 模型在建模时已经从历史数据中学习到了大气运动的日循环与年循环规律 —— 类似中国古人掌握的二十四节气气候年循环规律,而现在使用的业务模式仍在同步预报出有误差的物理气候和极端天气。
未来,人工智能将更注重与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内在规律与机制深度融合。通过引入物理过程与生物机制,AI 有望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例如,物理规律是要认识的,而不需要预报,要预报的部分又可分别交给有物理约束的动力学模式与统计特征的AI 模型,即让AI模型做动力学模式做不了的那部分工作[1,2],可能会在极端天气预报等复杂任务中取得更佳效果。这种跨学科融合不仅能拓展 AI 的应用边界,更能推动各学科共同进步。
四、华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潜力与挑战
华人圈在人工智能领域展现出不可忽视的发展潜力,其核心优势集中体现在“三算” 领域的硬核实力上:海量的算料资源为模型训练提供了丰富样本基础,领先的算力支撑搭建起高效运算的技术底座,而深厚的数学积淀则为算法创新奠定了理论根基。这种全链条优势有利于在全球 AI 竞争中占据独特地位 —— 以 DeepSeek 为代表的科研力量迅速崛起,其在算法设计中的精准优化能力与场景落地效率,更是直观印证了华人在智能技术突破中的创造力。
不过,华人圈的AI 发展仍需跨越多重挑战:其一,数据资源的 “量” 需转化为 “质”,当前在数据标准化整理、全生命周期管理及深度价值挖掘上仍有提升空间,例如如何依托华人学者在国际期刊的影响力反哺本土刊物建设,形成学术成果与数据价值的正向循环,值得深入探索;其二,算法创新需突破 “跟跑” 惯性,尽管在应用层设计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在基础理论突破与原创性框架构建上,仍需强化自主研发能力以巩固领先优势;其三,需构建 “三算” 协同生态,通过机制创新打破算料、算力、算法的资源壁垒,实现技术要素的聚合效应与效能倍增。
五、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
人工智能作为最具颠覆性的技术浪潮,正深刻重塑人类生活与社会运行。从技术改良到产业革命,从模拟智能到拓展认知,其发展始终充满挑战与机遇。在“三算” 体系(算料、算力、算法)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正加速向更智能、高效、普惠的方向演进。
“三算” 为 AI 能力评估提供了系统框架,从三个核心维度全面衡量 AI 的性能与潜力。这一框架不仅清晰勾勒出当下的技术边界,更为未来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指明方向。AI 的动态演进特性决定了 “三算” 将持续突破瓶颈,而通过这一评估体系,我们既能精准追踪技术脉络,也能及时洞察优化路径。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的突破将愈发依赖跨学科融合与原创创新。华人在这一赛道上,既有技术与应用场景的优势,也面临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的挑战。唯有锚定长板、开放应对,方能在全球浪潮中占据先机,为人类科技文明与社会价值普惠贡献力量。这份华人的作为,恰如“华为” 所践行的理念 —— 植根民族土壤,服务人类共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