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由中共西安市委网信办主办,搜狐陕西、知乎陕西承办的“就AI西安”人工智能网络传播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这场以“AI技术赋能城市发展”为主题的大型活动,涵盖AI共创大赛、产业探访、技术分享会等多元环节,打造全国瞩目的“AI+城市”传播标杆。
人工智能是西安五大新兴产业之一,2023年7月清华大学(AMiner)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城市前100强中,西安排名全球第二十三位,位列国内城市第七。
西安正以产业化应用为突破口,以工业智能化为重点,以数据采集及分析利用为基础,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在人工智能产业新赛道上奋勇争先,加快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如今,“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中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算力扩容,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今年初,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成为全球瞩目的科技焦点。2月,国家超算西安中心、沣东新城智能计算中心等纷纷上线DeepSeek系列模型,为DeepSeek的AI模型训练和数据处理提供高性能计算资源和算力支持。
西安雁塔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中心首席运营官张云鹏介绍,该中心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算力规模已扩容至500P,累计孵化人工智能创新解决方案230余个。
去年底,在西安雁塔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中心的算力支持下,西北大学教授赵凤军研发出智能医学影像诊断系统,通过自动化的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快速定位病灶,助力医生进行初步诊断。
算力被誉为人工智能的“发动机”。西安不断加强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超算西安中心项目通过验收,正式加入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管理序列,已面向国内天气预报、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高端设备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30多个领域提供相关服务;长安先导人工智能算力中心一期项目(总算力500P)启动建设,规划总算力达到1000P。
技术协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通过应用轨道交通智能运维AI大模型,耗时耗力的工作可以实时完成。轨道交通智能运维AI大模型由西安理工大学的西安市轨道交通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团队历时2年研发,很快将被应用于西安东站运维。
“应用了大模型后,轨道病害采集工作实现智能化、无人化。”西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宋霄罡介绍,通过安装在检测车上的传感器设备和系统采集视频,并应用算法对视频数据进行初筛,随后通过大模型对病害视频进行精准识别和分析,最终自动生成智能运维方案。这一过程仅需1分钟左右。
西安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安正积极布局推进人工智能陕西实验室建设,鼓励校(院)企围绕人工智能细分领域联合建设重点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联合创新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
产品创新,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受益于“人工智能+”,各个行业都在不断塑造新优势、激发新活力。
截至2024年,西安市人工智能关联企业已突破500户,其中,超过七成的企业集中于应用层,涉及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智能运载工具、无人机、无人船等智能硬件产品,广泛分布于智能医疗、安防、教育、交通等行业应用领域。2024年,西安市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64.75亿元。
西安市有关负责人表示,西安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机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建好用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平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积极打造一批牵引力强、影响力大的应用场景,加快构建良好创新生态、产业生态,全力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快速壮大、聚链成群,努力打造全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