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7万平方米的未来科技盛宴,藏着人类下一个十年的生存密码
7月26日的上海世博中心,一台双足人形机器人悬空完成360度转体,稳稳落地后向观众鞠躬致意,引发阵阵惊呼。而在不远处,复旦大学研发的AI传感器正用机械手轻捏一块嫩豆腐,完整无损地将其放入容器——这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是触觉传感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黄浦江畔拉开帷幕。这场汇聚全球智慧的盛会,以7万平方米创纪录展区,吸引800余家企业、30余国专家共襄盛举。当12位图灵奖与诺贝尔奖得主与80余位中外院士共同按下启动键,人类智能文明的新纪元正加速到来。
1、规模空前:四大展馆里的智能革命全景图
踏入世博展览馆,一幅AI生态全景图徐徐展开。展览面积较去年猛增34.6%,四大主题馆各具特色,共同构建了技术演进的完整闭环。
核心技术馆成为全球硬科技的竞技场。华为首次线下展出“昇腾384超节点真机” ——由12个计算柜和4个总线柜构成,算力总规模达300Pflops。通过创新总线技术,这台超级AI服务器将384颗昇腾NPU无缝互联,打破传统服务器边界。
在算丰信息展台,一面“算力墙”引人注目。“Shanghai Cube高密度算力机柜” 实现从芯片到系统的全链路自主可控,其液冷系统、网络交换芯片等核心部件均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这种软硬件深度整合的高性能计算系统,填补了国产高密度算力大系统产品的空白。
行业应用馆则上演着AI赋能实体经济的生动实践。施耐德电气推出的 “EcoStruxure Building GPT楼宇智能运维专家”,通过大语言模型与知识图谱融合,实现建筑能耗智能优化;南方电网展示的 “悟空”带电作业机器人,能在不停电情况下完成毫米级精度的线路检修,将作业效率提升80%。
智能终端馆化身为机械智能乐园。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宇树科技的拳击机器人、星动纪元的街舞机器人同台竞技。星动L7凭借自研关节模组400牛顿米峰值扭矩,让171厘米高的钢铁身躯展现出惊人爆发力。
全域链接馆则成为创新孵化器,200余个初创项目集中展示,超200份采购需求清单现场发布,构建起技术到产业的转化闭环。
2、技术突破:改变人类未来的五大颠覆性科技
具身智能:机器人学会“思考”
当大模型遇见机械躯体,“具身智能”时代正式开启。商汤科技与傅利叶智能联合推出的GR-1通用人形机器人,搭载最新大模型后能在嘈杂环境中实时互动,变身专业展厅解说员。北京银河通用的机器人则能自主观察商品位置、判断抓取时机,实现从程序控制到自主决策的跨越。
更令人惊叹的是触觉突破。复旦大学陈文明团队研发的自适应视触觉AI传感器,结合特种材料与AI算法,让机器人首次具备抓取嫩豆腐的精细操作能力,这项技术已进入产业化阶段。
大模型:从对话到创造世界
商汤科技发布日日新V6.5大模型,其图文交错多模态思维链推理性能达业内领先,性价比提升3倍以上。腾讯混元则首发3D世界模型,支持文生、图生完整3D场景,一键导出兼容主流建模软件的场景资产,为游戏开发和虚拟现实开辟新路径。
岩芯数智的Yan2.0离线大模型突破网络依赖,能用类人思维方式操控机械手完成复杂游戏操作;蘑菇车联的MogoMind物理世界认知大模型已在上海嘉定街头投入实测,实时推演最优通行路径。
智能体:数字员工接管生产流程
百度展台的高说服力数字人正进行带货直播,表情动作与真人无异。基于文心大模型4.5 Turbo,这些智能体能自主设计剧本、台词和动作,颠覆传统直播业态。
京东云推出的JoyAgent企业智能体更引发产业变革。在618大促期间,它深度融合多维数据,将商品采购流程从数天缩短至几分钟,实现“一键生成采购单”的革命性突破。
边缘计算:工业现场的智慧大脑
施耐德全球首发的“EcoStruxure边缘智能盒” 集数据采集、实时计算与智能决策于一体,让工业自动化和能源管理更加灵活高效。这种将AI算力下沉至设备端的创新,解决了工业场景对低时延和高可靠性的核心需求。
神经传感:无创脑机接口破茧
非侵入式脑机设备首次大规模公开展示。虽然未达《黑客帝国》级别,但这些设备已实现基础意念控制与神经反馈,为医疗康复与智能交互开辟新路径。从侵入式到无创的跨越,让脑机接口技术向大规模应用迈出关键一步。
3、参会者视角:科学家与企业家的冷思考
在技术狂欢的背后,科学家与企业家们保持着清醒认知。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总工程师王资凯直言:“科研与产业化之间仍存在鸿沟,工程应用需要的是能在工业场景中稳定完成任务的实用产品。”
这种务实态度在传统行业代表中更为明显。施耐德电气副总裁古月强调:“AI的价值不仅在于前沿突破,更在于大规模应用到真实场景中,切实增效降碳。”施耐德已在中国建立AI创新实验室,聚焦能源管理和工业自动化的细分需求。
学术界则更关注基础理论瓶颈。在“科学之问”“数学之问”“模型之问”三大前沿论坛上,全球学者直面AI架构革新与复杂系统推演能力等底层挑战。当Transformer范式触及丰产瓶颈,下一代架构的探索成为学界焦点。
青年科学家正成为创新主力军。SAIL奖240个参评项目中17%来自国际团队,青年优秀论文奖得主平均年龄仅29岁。这种全球协作与代际传承,正加速技术迭代进程。
4、参观者体验:当未来科技触手可及
对于普通观众,WAIC是一场未来生活的沉浸式预演。在“WAIC City Walk”城市智能体验环线上,市民可乘坐L4级自动驾驶接驳车,体验无人机足球表演,感受“空地一体化”的出行图景。
智能家居体验区让人眼前一亮。COLMO营养冰箱的AI抑嘌呤抽屉和光量子增养科技,让保鲜升级为营养优化;中兴通讯的情感陪伴AI宠物“麻薯”虽不会说话,但已具备基本情绪感知能力,未来将增加声纹识别功能。
展馆内的互动体验更令人流连忘返:
- 在擎朗智能“具身服务体验馆”,机器人调酒师现场调制饮品,机器人手作爆米花香气扑鼻
- 宇树科技的拳击机器人擂台赛引来阵阵喝彩
- 可灵AI的“灵动画布”让观众零基础创作AI视觉作品不过体验并非尽善尽美。有观众反映排队时间长、部分展品“华而不实”。一位带孩子参观的家长感慨:“很多演示很酷,但何时能真正进入日常生活?”
5、全球意义:上海加速度与中国方案
本届大会恰逢全球AI治理关键期。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上,中国提出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成为焦点。该倡议强调创造开放、包容、无障碍和非歧视的发展环境,确保所有国家共享AI进步红利。
这种包容理念赢得国际共鸣。巴黎AI峰会期间,法国总统马克龙多次赞扬中国AI企业DeepSeek在医疗诊断领域的突破。联合国人工智能高级别咨询机构专家张凌寒观察到:“国际舆论风向正在变化,中国技术发展模式越来越获认可。”
但挑战犹存。美国在巴黎AI峰会上的强硬态度引发反弹,其直言“保持统治地位”的表态引起多国反感。当美英代表拒签全球AI合作声明,中国正以开放姿态填补治理领导力真空。
上海作为中国AI高地,其发展模式具有全球示范意义。2025上半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3820亿元,核心企业超350家。这种“技术-产业-城市”的共振模式,为全球协作提供宝贵样本。
在世博展览馆北广场,一位白发老者带着孙子体验自动驾驶接驳车。孩子兴奋地指着窗外:“爷爷看!机器人在跳舞!”不远处,百度的数字人主播正在带货,京东的智能体在优化供应链,南网的“悟空”机器人准备奔赴下一个抢修现场。
而在核心技术馆,华为昇腾超节点的指示灯规律闪烁,如同AI时代的心跳。算丰信息的工程师轻抚Shanghai Cube机柜,对同事低语:“这面算力墙后,站着中国的下一个十年。”
这场盛会揭示了一个清晰趋势:人工智能的竞争不再是单一模型的参数竞赛,而是以开源生态为基础、产业赋能为路径、全球治理为框架的系统性创新。当人类站在智能文明的临界点,上海的光芒正照亮“同球共济”的前行之路——技术无国界,创新无止境,未来属于共享。